国赛后训练总结


比赛过后一段时间,想了想决定继续打,然后开始了一系列康复计划。

大二第一学期的课相对上学期少了很多,于是多出很多训练时间。自我感觉平时做的比较多的是专题类的东西,期间穿插一点 \(cf,atcoder,nowcoder\) 的比赛。这样子有什么不足呢,比如比赛,切的都是自己会的题,不会的没有及时补。比如专题类,切过的有简单搜索,简单 \(dp\) ,还有 \(uestc\) 的 \(Training\) \(for\) 系列。切完感觉良好,好像学了很多新东西,但不加以巩固其实刷题的效果不是很明显,甚至有种思维僵化的感觉。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专题还是自己的问题,一些经典的题目都没有在专题里面做到过,经典的题目都涵盖在《训练指南》里面。所以有点迷惑,不知道要在哪里切题。

赛后一段时间请教了 \(zk\) ,他是推荐去补 \(cf\) 的 \(div.1\) 的,或者 \(bzoj\)。众所周知 \(cf\) 的以巧妙的思维题居多,或者说是那种硬核的题目比较少,更考验思维。于是就开始了我的板刷 \(cf\) 之路。

刷的时候感觉确实是这样,一些奇妙的思维 \(or\) 构造题,结论题,码量少但是思考多的,感觉不错。不过也有不足的地方,不知道是不是刷的场次太少,\(cf\) 酷爱出 树状数组 还有 的题目,还有一些挺有趣但是有点难的 \(dp\),数学和几何见的非常少,这样可能导致对某一类型的题目适应性非常强,一眼就能切掉,但是遇见其他的思路就是基本没有了。

还有昨天做的一场广西大学的校赛,原题 \(or\) 模板题,切的非常舒服,但是有一道是 \(KM\) 模板题以为是状压 \(dp\),(没见过 \(KM\)),于是这里出现了问题。我应该怎样选择我的训练计划呢?是继续补 \(cf\) \(div.1\) 吗?还是要去补那些冷门的模板题。

很神奇,带着这个疑问去翻了翻以前的国赛总结(其实是闲着没事),然后发现了 \(awc\) 师兄的一篇总结,提及到了他们以前 \(oi\) 的训练模式:

回想高中 $oi$ 的训练模式,是先用半年时间,系统学习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,期间穿插比赛,以求对每个知识点的考察频率有个了解。然后提升做套题的频率,进入实战的状态。

感觉好像很有道理,然后想到以前 \(Water\)_\(sheep\) 说过,专题最好是有大块的时间去切。我想这样一来我的训练计划应该很明显了。

首先

对于在有课期间(即非寒暑假),碎片化时间是非常多的,那么显然跟专题需要的大块时间相悖,那么就可以选择切 \(cf\) 的 \(div.1\)(题目不会太水而且能训练思维,还能稍微学点新东西),在一天晚上题目没有切出来的时候可以留在第二天上课(无聊时候不玩手机最好就是想题啦),如果想不出来宁愿看题解也不要看代码,不要看代码!不要看代码!!!

其次

有大块时间就是寒假了(暑假要训练,补训练的题)\(or\) 时间比较长的节假日。3,4 天应该能切一个专题。专题切完后要巩固,想想主要是切了什么类型,有哪些是经典题,整理专题模板。(看 \(wannafly\) \(camp\) 的 \(ppt\) 和做 \(uestc\) 往年的专题)

最后

养成写 \(blog\) 的习惯,某些有趣,或者值得思考的题目要写成一篇 \(blog\),切完一场 \(div.1\) 写一篇 \(blog\),这样其实就是一种巩固,或者说错题集,方便回忆思考。

今年 17 级打的非常不好,只有两个人拿到了牌,相比同期 16 的差了很多,\(Robin\) 大哥要成为 17 的顶梁柱。我也要加把劲了。之所以写这个 \(update\),发现几个同级大哥没什么训练计划,(不过 \(Robin\) 大哥板刷洛谷就很好,他说洛谷有分类非常不错,\(Lich\)_\(Ning\) 大哥也刷了非常多的题),或者说没有发现他们的提交记录,而且发现总结大都是那种什么
“我在 xx 方面做的不够”,“希望明年 xx”,“比赛中基本没起到什么作用”
之类的话,相比之前的总结,基本上是没有营养的,所以心血来潮写了这么一个 \(update\)。希望能激励同级大哥,也能帮助后辈。

总之,做好了计划,就要每天完成计划的内容,高效的完成一天的任务,比从早到晚的无脑刷好太多了。


遇到不会的题目一定要问师兄或者大佬,千万别憋着,他们大概率都是会耐心的给你解答的,没有马上回复可能是在训练或者打机,不会一定要问!一定要问!一定要问!